中国日报网6月1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美国劳工统计局5月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3月,在美国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公共教育从业人员中,有近一半离开了工作岗位
孔子故里,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思想之意义,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提振民族精气神。从影视作品和经典著作互播互译到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到共赴星辰大海的发展合作,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深刻启迪。2014年10月15日,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座谈会,时隔72年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忆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渴望读懂中国。
如何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何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放眼神州,新时代的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派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博大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

这是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化白釉玄奘立像(2023年1月8日摄)。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述,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鼓舞。翻开书页,镌刻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情怀,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夕阳映照下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2021年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点头表示赞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回望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通过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和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
这是修缮好的平遥古城墙局部(2022年9月29日摄)。文字记者:张旭东、林晖、周玮、史竞男、王鹏、徐壮海报设计:姜子涵编辑:吴晶晶、杨文荣、唐兴、张惠慧、郝晓静、包昱涵、戚文娟、陈海通、程昊、郭洁宇统筹:曹江涛、王洁。
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新华社发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穿越时空,启迪未来。……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西安大雁塔及慈恩寺(2023年4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在斐济穿上布拉衫,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多次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刻观察。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1年6月22日摄)。
游客在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参观(2022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在陕西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